- N +

AI大模型行业的618,走上价格战的老路

AI大模型行业的618,走上价格战的老路原标题:AI大模型行业的618,走上价格战的老路

导读:

据博主消息广州队首战散票已经售罄目前球迷会还有少量年卡该博主写道月日第一场比赛散票已售罄如果这个赛季自己有时间去个四五次建议你们买个年卡吧目前球迷会...

据博主AWC-Annebbmm消息,广州队首战散票已经售罄;目前球迷会还有少量年卡。该博主写道:“3月9日第一场比赛散票已售罄,如果这个赛季自己有时间去个四五次,建议你们买个年卡吧,目前球迷会门还有少量年卡。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陆玖商业评论(ID:liujiucaijing69),作者:胡家铭,授权 转载发布。

不管AI开发者愿不愿意,在互联网厂商主导的国内行业,再次回到了十年前互联网式的“免费”逻辑,其商业化的决定权已经发生了转移——何时杀鸡,何时“取卵”,都不再自己说了算。

任谁都没有想到,2024年的第一枪,居然不是由“猫狗拼抖”任意一家电商发起,取而代之的是大模型厂商。

半个月前,火山引擎先发制人,宣布豆包主力模型在企业市场定价为0.0008元/千tokens,较行业便宜99.3%。一周后,百度、阿里云、科大讯飞等主流国产大模型厂商,均宣布旗下主力模型全面免费。

图源备注:图片由AI生成,图片授权服务商Midjourney

自此,以免费为噱头的大模型价格战,就此形成了短期无法“回退”的多米诺骨牌。

如果回望历次互联网细分行业的增长历程,大多数时候都经历过增长期、补贴期的白嫖,以此换取市场规模和用户数量。待到产品生态成熟,捆绑了足够多以此为生的用户和产业链,再行提价以完成收割。到目前为止,大模型经历了第一年的出世与合规,正在进入以降价为主要特点的第二阶段。

唯一的区别是,目前大模型主要降价对象,仍然以企业级用户和应用层开发者为主。对个人用户而言,除了部分厂商的升级版服务需要订阅会员,仍然是处在完全免费的状态。换言之,对于大模型及其相关产品来说,真正想要覆盖的C端用户而言,商业化历程仍然没有真正开启。

对于大多数开发者而言,厂商之间价格战打的越欢,对他们而言产品开发成本也会越低。不过一旦对某个厂商形成依赖,一旦产品日后提价,这不仅意味着极高的退出成本,ROI(投入产出比)能否回正,都可能存在问题。

不管AI开发者愿不愿意,在互联网厂商主导的国内大模型行业,再次回到了十年前互联网式的商业逻辑,其商业化的决定权已经发生了转移——何时杀鸡,何时“取卵”,都不再由自己说了算。

01

AI大模型,开启618

当然,仅就模型调用成本打“骨折价”这一行为本身,是非常“互联网”的。

原因无他,所谓古典互联网精神,即在于打破信息的孤岛,实现其流动,和大多数时候的免费分享。

而在生成式AI逐渐大行其道的今日,面对这一近乎“政治正确”式的商业行为,只要有一家挑起战端,其他厂家没有选择避战自保的资格。

行行AI CEO李明顺告诉陆玖商业评论,战端一旦开启,互联网厂商之间的价格战,实际也是算力储备上的竞争,也因此,诸如阿里旗下的通义大模型,手握行业靠前的云资源和算力储备,自然有通过降价来快速抢占市场的动机。虽然百度等公司有被动应战的成分,但从综合实力来看,远远超过中小型创业公司,同样具备不小的竞争力。

所以我们能看到,第一家宣布降价的大模型厂商,不是时间最久的文心一言,也不是技术全面的通义,而是时间后发,声量并不算大的火山引擎旗下的豆包——低于同行99.3%的市场均价,足以让其他厂商“破防式降价”。而腾讯、科大讯飞则更为彻底,直接选择了非永久和永久的全面免费。

当然,从公共云行业的发展轨迹也能有所感知。随着平均算力成本随着用户数量和云服务器的规模化增加而变低,用云成本自然也会随之降低。更进一步,作为与算力成本直接挂钩的大模型调用成本,也会随着价格降低。

而在此过程中,国产大模型的能力也在不断演进——一旦到达可使用状态,即可开放给它的直接用户,以更低的价格。

不过,这种免费通常带有诸多限制。譬如阿里、百度降价幅度最高的产品都是其偏轻量化的模型版本,仅适用于使用频次不高、推理量不太大、任务处理量不太复杂的中小企业、开发者短期使用。

这也像极了电商618满减券的优惠套路——限制品类、限制时间段、限制用量。一旦“热爱白嫖”的中小开发者选择切换大模型,往往就进入了厂商们设定好的剧本之中。

02

正如著名作家茨威格的那句话:“命运中馈赠的礼物,往往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如果像当年打车、外卖那般一样,如果企业用户和个人应用开发者因为成本的缘故选择“无脑猛冲”免费大模型,那么最迟在几年之后,他们也会因为免费的选择而付出远超金钱成本的价格。

类似的行为其实早在去年就初显端倪,其中一个表现是,各个大模型厂商即通过各类开发者活动和比赛,力图将其网罗进自身的开发者生态。具体方式,则比较简单直接——送token。

个中原理也并不复杂。对于个人开发者而言,大可将其开发产品的一部分剥离,作为参赛demo,在获得厂商赠送的token之后,即可进行几轮0成本的推理测试和产品调优。最终缩短创业产品的开发周期,并提高成功率——当然,前提是接入对应厂商的大模型及其生态。

如果从“免费式降价”的结果倒推,在公共云资源和算力资源的规模化效应下,厂商为之提供的token实际成本,是远低于外界想象的。而他们所获得的东西,远比付出的成本多得多。

其一,是在开发者无数次调用模型能力之后,间接为厂商的底层模型,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调优思路和产品思路。换言之,厂商提供了燃料,开发者贡献了宝贵的想法。

其二,一旦创业产品上线及规模化,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与初期使用的底层大模型生态捆绑,其后的产品形态,也将与底层模型深度耦合。这也导致了后期极高的转换成本和潜在的运营成本。

此外,如今企业用户选择某家厂商的大模型,也远远不止单纯的模型生态,背后互联网厂商更深层次的行业属性和产业链优势,也是考虑因素。

譬如游戏厂商选择腾讯大模型,其游戏产品在腾讯渠道中会不会得到优先推荐?快消厂商启用豆包,是否会在抖音电商投流中获得优势?一个可以确定的答案是,如果用了,会不会因此受益是未知。一旦切换其他行业厂商的大模型,失去这种受益的可能性则是确定无疑的。

李明顺还向陆玖商业评论透露,由于每个大模型厂商的基因都不尽相同,但在价格战的残酷“洗盘”之下,最终脱颖而出的幸存者也不会太多。而基于行业属性的分布,在价格战尘埃落定之后,不同类型的互联网厂商,最终会在不同的方向占据C位,C端、B端、G端都是有一定可能的。

03

从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启至今,无论是电商、出行,抑或是本地生活,多数都难离开项目融资上线——大规模宣发——补贴大战——进入平台垄断期——收割变现几个阶段。

而在国内大模型行业兴起的短短两年,已经走完了上述流程的五分之三。而对于国内开发者规模的争夺结果,很大程度上也能最终确定大模型厂商的版图,和势力范围。

一家AI创业产品架构师告诉陆玖商业评论,目前大模型降价浪潮,主要吸引的是中小企业开发者,这部分团队切换大模型的成本较低,通常只需要写对应的API接口程序即可。

当然,价格的“骨折”可以吸引大量的白嫖患者前来“就诊”,因为他们不缺想法和能力,只是缺乏必要的启动成本和算力资源。

但对于规模更大的企业级用户则不然。首先,针对不同业务的合规性需求,譬如银行类、出行类等用户数据敏感型公司,其模型安全需求通常较高。也因此,他们使用的大模型通常是模型厂商的深度定制版本。这代表着为数不少的开发团队和运维团队,自然也意味着极高的切换成本。只有在一些非核心的边缘业务,会使用非自研的大模型,用以探索新产品及新模式。

即便如此,对于这类成规模的开发者用户而言,对于大模型的核心需求,远非价格这么简单,更重要的在于生成效果和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原因也很简单,这些底层模型虽然直接使用者是B端的企业级用户及开发者,选用模型的决策因素可以是价格,但这些用户的产品大多数最终会面向C端市场。

AI大模型行业的618,走上价格战的老路

而C端用户使用AI产品的唯一驱动力,则是生成效果,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好用”,而在用户的反向“PUA”下,企业也会偏向这一个标准。

在团队运维成本,和模型切换成本的双重压力下,价格并不会成为其切换模型的唯一要素。单纯因为价格而贸然切换模型生态,反而会付出比价格更沉重的代价。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